English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寓新闻 > 新加坡住宿 新加坡名屋之黑白屋

新加坡住宿 新加坡名屋之黑白屋

时间:2013-02-26 10:47编辑:诸丽南 点击: 来源:互网网
新加坡名屋黑白屋的前世今生,如何令人辗转徘徊?它如何重新焕发风采?它又具备怎样的建筑美学与生活情调?本地沿途观赏黑白屋的路线有哪几条?从本地商人购买黑白洋房的故事,一起来领略这类热带洋房的风情。 整修与扩建之后的黑白屋散发当代家居的风采本地现存最古老的一幢黑白屋将公开招租,消息传出后,黑白屋又进入人们的视线。建于1898-1941年间的“黑白屋”或“黑白洋房”,是英国殖民地时代,为军官士兵及公务员所建。目前,国有黑白屋共有500幢,超过九成出租为住宿,其余为餐饮及消闲用途。还有一些黑白屋为私人拥有。这幢建于1920年,曾是欧洲商行McAlister & Co办公所的黑白屋,属于保留建筑。它的屋况很糟,第一层保留砖墙,加强稳固屋子结构,第二层的木材结构被白蚁败坏,包括屋顶横梁、灰色水泥屋顶瓦片,都以泰国进口的材料取代。屋顶横梁用的是西奈木材,原来的屋顶漏水,只得重建一层屋顶,并加一层内置金属屋顶,以便疏导水流。   
 
椰树长伴黑白洋房   
2005年,当机会来到,商人邱剑熙向发展商买下位于开宝路(Cable Road)连带地皮的黑白洋房。50岁的邱剑熙从小在殖民地洋房长大,对老房子有情意结,成为黑白屋的主人,可谓美梦成真。加上他7岁到20岁的五个孩子需要成长空间,正逢需要换屋的时候。他当时以每平方英尺400元买下占地1万5000平方英尺的黑白洋房(约600万元),再花200万元装修,加个泳池,费时两三年。整体屋子的黑白窗口与门面保留完好,为了安置冷气,每个窗口都有两层,外层可打开,内层为玻璃窗。尽管黑白屋通风凉快不在话下,邱剑熙说:“新加坡人基本上没有冷气是不行的,虽然我们很少开冷气。” 一次,他不小心更动了一扇窗口的结构,市区重建局请他还原。一些基本结构如木龙骨天花板,客厅内1920年的拱门结构,客房内的帕拉第奥平面结构都保留下来。邱剑熙说,以前的人要走出房门外,到阳台上厕所。他担心有人爬进阳台,为了保安理由,在建筑师反对下,坚持为底层窗口安置一层养鸡用的铁丝网。其实,他的左邻右舍的黑白屋都因屋况过于败坏,以致屋主向当局申请拆除重建。因为空间不够用,他们往往在重建房子周围增建一两幢房子。邱剑熙也在黑白屋主体建筑旁扩建双层新房的窗口,用铝材制成,成为主人卧房与办公室,由二楼走道连接。新屋的百叶窗设计结构类似黑白屋,巧妙融为一体。二楼布置沙发看宽大电视荧幕,也看一排窗口外那片绿意。他还挖了地下层,是把孩子们锁在家里的秘密园地——舒服沙发与桌球台。上百年的旧木门闩是从以前老家搬来的。底层室内外客厅连接干湿厨房及佣人房。他说:“家里人口很多,若有庆祝活动,室内空间不够用,好在户外竹帘的空间可弥补不足。”邱剑熙请来知名建筑师陈守仁的事务所负责整修并连接扩建新房间,也咨询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则自己包办,在保留黑白屋整体架构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家居氛围,赢得2008年度市区重建局旧建筑修复工程奖。  
 
屋外的景观设计值得一提。屋主把原来大门入口处的位置修改了,转到新房这边,挪出更多空间给花草树木。柱子门廊处改成户外的放松空间,安置沙发,黑白竹帘下,任光影流逝,雨景上演。这幢整修前的房子,是以高耸的椰树来辨认。屋主也觉得这棵树是地标,动弹不得,它仍然高耸婆娑。新房外面种植一片隔音的竹林。二楼一处户外种植鸡蛋花树,加个露天浴室,洋溢黑白屋的氛围与情调。加建的长方形泳池,为黑白屋增添一点清凉的蓝色。屋外可以停放多达9辆轿车邱剑熙在2008年买下隔壁1万7000平方英尺的地皮,建房让父母亲住。本来他打算新盖一幢黑白屋,建筑师认为不可取,以粗犷的当代洋房取代。而从这幢房子二楼观赏对面的黑白屋,视角一流。住在黑白屋,在邱剑熙眼中,不会麻烦。每个月雇请园丁两次,整修花园,每五年需要粉刷一次墙面,屋内有中央系统调节温度与湿度。户外回廊用黑白地砖,卷黑白竹帘,为花园围绕。
 
不是所有黑白屋都是受保留建筑   
位于格洛路5号(Gallop Road),名为“阿巴拉”(Atbara)的房子将公开招租,这间黑白屋建于1898年,原为律师约翰伯金箫(John Burkinshaw)私宅,曾是海峡商行办公所。115高龄的它,最为人知的身份是法国大使馆旧址,大使馆1999年搬离后空置至今。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受询时说,这幢占地1万4442平方米的国有建筑可供出租至2021年,土管局正在敲定最终的整修计划,才公开招标 由土管局管理的黑白屋,全岛共有500幢。主要分布在几个地区,包括市区一带的那森路(Nassim Road)、良木山(Goodwood Hill)、武吉知马和柑林路(Orange Grove Road),以及远离市区的亚历山大公园、三巴旺、马康园(Malcom Park)和实里达。土管局发言人说,超过九成的国有黑白屋出租为住宿,其余则作餐饮与消闲用途,比如位于史各士路的黑白屋。黑白屋的租金是根据地点与市场而定。最近,位于李利园占地2888平方米的黑白洋房月租是两万元。以前的黑白屋主要是私宅或办公所,限于隐私,一般公众难以前往,所知不多。现在,随着商用的普及,黑白屋成为公共领域,拉近了与平民百姓的距离。
 
从商用到教育中心   
 10年前开始,散落不同地方(如植物园、福康宁山、史各士路)的零星黑白屋翻新成商用,主要经营餐馆酒吧或Spa等。以黑白屋汇集而成的新餐饮消闲区接着出现。位于波那维斯达的罗里斯德园(Rochester Park)的11栋黑白屋,在2006年转为餐饮场所,对象是附近“纬壹科技城”(one-north)一带的居民,由裕廊集团管理。但若论规模,仍以登布西路(Dempsey Road)居冠,这些年发展蓬勃,餐饮选择多,已成为都市人的秘密花园。 裕廊集团向土管局租用40栋黑白屋,除了罗里斯德园,去年已把尼泊尔山的16幢黑白屋,规划发展成尼泊尔山上的领导力、网络和知识开发中心(LINK@Nepal Hill),招揽著名国际商学院、领导力与人才管理咨询公司及企业大学等落户。目前租户包括: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Human Capital Leadership Institute)、设立亚洲第一家全球领导力培训中心的联合利华集团(Unilever)。法国商业学校ESSEC本月入驻,专注世界级教育与研究。黑白屋随莱佛士而登陆新加坡,主要建于1898-1941年间,是殖民地时代英国人为公务员与官员建造的房屋,基本格局模拟英国的“都铎”(Tudor)式建筑风格,并配合新加坡热带与季候风气候而建设。 不是漆上黑白两色的殖民地屋子,就可称为黑白屋。也不是每一幢黑白屋都会获得保留。市区重建局受询时说,受保留的洋房超过200幢,其中一半是黑白洋房,而这些洋房大部分是私人拥有。受保留的黑白洋房主要建于1900-1920年代,有半木半砖、灰泥填充,由柱子顶起的浮脚屋,或一楼的砖石结构建筑。屋顶是木材,以天然赤土砖铺盖而成,半木部分涂成黑色,灰泥墙漆上白色,故有黑白屋之称。现存的黑白屋屋龄从40年到百年不等。1919年至1923年间,黑白屋建造最为频密,可说是当时建筑界时髦款式。风光期只有25年,1935年后逐渐式微。幕后推动黑白屋的最大功臣是从英国来新的知名建筑师A.J.Bidwell (1869-1918),与主要建造黑白屋的绘测公司Swan & Maclaren等。黑白屋是当年英国艺术和工艺运动思潮的产物,也是英国建筑设计领先世界,融汇当地特色而产生的第一种国际风格建筑。
 
国大建筑系助理教授赖启健 三大设计元素驱走热气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赖启健,每次给学生上课,讲解热带建筑的典范时,一定会提到黑白屋、店屋和浮脚屋。只要了解这些建筑的通风系统,学生设计房子时就可灵活变通。他画了个图解说:热带里的舒服地带基本上有三层保护网:高天花板、宽回廊和浮脚屋,只要掌握这三大设计要点,就能掌控热带气候,使之通风凉快。“冷气其实不一定需要的。”黑白屋的设计,是英国人为殖民地公务员、军官与士兵建造的房屋,基本格局模拟英国流行一时的“都铎”式建筑风格,配合新加坡热带与季候风气候,融合了印度孟加拉的亚答顶、宽回廊、高天花板、高百叶窗,以及马来人的浮脚屋。黑白屋不纯粹是“英国式”。   赖启健解释,印度很闷热但不潮湿,新加坡的湿气很重,清晨露水很重,因此,马来人的浮脚屋往往建在离地一米之上,也能避开蛇类爬虫。如果是雨季,即使淹水也不受影响。 他也指出,黑白屋的屋顶另有玄机,三角墙是通风孔,可让室内凉快,百叶窗及廊柱等也是维持空气流通调节温度的细节设计. 赖启健以开宝路的得奖修复建筑工程为例说,不了解黑白屋的人才会把它拆掉。好的建筑师不会损坏它,还会巧妙将之融入当代建筑。比如出生吉隆坡,住过黑白屋的建筑师陈守仁。  
 
黑白屋是英国人势力与地位的象征。英国人为了避开华人聚居地,搬往东陵或更远的东海岸,也在三巴旺与实里达等军事基地建黑白屋。赖启健说,黑白屋的主体会有一个驿站顶,从大门到屋子一般有条很长的车道,因为黑白屋盛行于马车的年代。连接主体的另一建筑为佣人房。住在黑白屋的人家,一般得雇用马夫(后来车夫)、园丁、阿嫲、厨师等四五个佣人,这样的生活方式,维持费高昂,在有势力的英国人撤离之后,由富有及注重品味的新加坡人延续下去。
 
海滨黑白屋的未来   
黑白屋早年建在海岸或河边,后来建在山坡、公园或花园内,为高大茂密的雨林或翠绿的园林所包围。黑白屋的建造考虑到观景,细磨讲究,才能营造出如此休闲的情调氛围。在林厝港六巷与双溪布洛交叉处的启信混合式黑白海滨屋(Cashin Sea Pavilion),为黑白屋新生命提供另一种可能——海陆双栖的生态消闲处。   赖启健说,这类海滨屋主要分布在加东一带。岛国南部填海后,再也看不到这类有钱人周末前来度假的海滨屋。他相信,启信海滨屋是北部仅存的一幢海滨屋,也名为“码头”(The Pier),它曾属于知名律师霍华德启信(Howard Cashin)所有,据说,现任柔佛苏丹的父亲当年会乘船渡过海峡,到启信家作客。2009年屋主去世后,收归国有。它的历史意义也重大,因为是当年日军登岸进攻新加坡的据点。国大建筑系140名学生针对海滨屋的地理位置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类开发海滨屋的方案。有的建议朝海上发展消闲活动,如在附近红树林与海上伐舟,也可配合陆上的生态环境,设计出踏脚踏车与其他休闲活动。有的建议将屋子建设成收集与处理垃圾的中心,发展环保永续项目等等。  目前启信海滨屋的发展方向未明,赖启健呼吁尽早保留发展,因为靠海的老房子损坏速度更快,很容易就保不住了。
 
《黑白屋》作者朱利安·戴维森 迷恋黑白屋的结构美   
 55岁的人类学家朱利安·戴维森博士(Julian Davison)住在莱道路(Ridout Road)的老房子。房子已有五六十年历史,不是黑白屋,但发展商特意把它漆成黑白两色,挂上黑白竹帘,楼下是小型花园,颇有情调。朱利安是建筑师之子,这房子是其父早年任职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建屋局前身)建造的。他与朋友以每月3300元合租。他之前在汤申路上段租的也是老房子。朱利安在英国伦敦大学东非学院(SOAS)写的博士论文《砂拉越伊班族的猎人头仪式和相关口语文学》可能没几人读,可他在2006年写的《黑白屋——新加坡房子1898-1941》重印三次,卖出超过6000本,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类型殖民热带建筑的关注。  
 
朱利安在伦敦出生,6个月大移居新加坡。父亲1956年在新加坡与吉隆坡与人合办Raglan Squire & Partners建筑所,至1979年退休。朱利安在新加坡与吉隆坡度过童年。9岁到英国求学。父亲与祖母在本地土生土长,新马一直是朱利安的家,在这里已住上20几年。美好的童年成长记忆都回溯在“One For The Road”(2001年)及“An Eastern Port”(2004年)文集里。写黑白屋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朱利安为本地的法国出版公司画建筑物插图时,发现黑白屋的结构很美。过后参观朋友位于那森路的黑白屋住家——户外花园回廊通风凉爽,他们喝威士忌至夜深。何况父亲也建过这样的房子。当时相关资料不多,朱利安花了五年写成。他在2010年出版《新加坡店屋》一书,下一本书将写新马一带的装饰艺术热带建筑。父亲偏爱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朱利安则沉迷于所有的老房子,“不管是黑白屋、店屋还是酒店、寺庙”。
 
大部分老房子已消失   
朱利安的终极目标是写一本新加坡如何建造的历史书。过去13年,他每个周末上午都泡在国家档案馆,观看1884年至1941年之间本地建造的所有房子的显微胶卷,复印每幢房子的建筑平面图分类存档。他说,总数2万8000幢老房子的平面建筑图,他已完成了九成,而大部分老房子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本地具代表性的黑白屋大多已消失,海滨一带的黑白屋也是。尤其是私宅,多因子孙看在金钱份上,拆除让位给现代化发展。为了争黑白屋,他亲睹兄弟姐妹反目成仇闹上法庭. 土生华人林文庆医生住过,位于利安尼山(Leonie Hill),1906年建成的黑白屋不见了。“新世界”创办人王三龙之子住过的黑白屋恐怕也荡然无存。保存下来的黑白屋,也往往在修复过程中,出现通风系统、瓦片等材料不对等问题。当年不同路段的黑白屋供不同阶级的英国军队、公务员及商人居住。军官主要住在亚历山大公园、三巴旺、实里达;良木山是高级公务员(如法官)居住;马康路是二级公务员,李利园、经禧路、东陵路、独木山(One Tree Hill)是商人居住,开宝路则是当年电信通讯公司所在。
 
建议设立黑白屋博物馆   
“现在,你要很有钱,才能住黑白屋。月租至少2万5000元起跳。据我所知,租黑白屋住的外国人以银行家为主,也有跨国公司企业高管。”他说。一般人不能近距离观赏黑白屋,朱利安建议市区重建局借用一幢典型的黑白屋,将之装潢成类似Baba House的博物馆,保留通风系统与户外回廊花园,选择适当的家具等,以此介绍给普罗大众。 他曾戴草帽,拿拐杖,一身殖民地短裤打扮,在本地Art Central电视英文频道,主持历史电视系列“Site and Sound”,挖掘新加坡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布莱德路洋房与周遭的甘榜长大,广东阿嫲带大的朱利安怀念捉蜘蛛、蚱蜢的童年时,感叹现在的小孩没有玩的童年。他不带手机,对当代新加坡不感兴趣,认为这里的生活品质逐年下滑,空间与时间都不够用。  面向卷起的黑白竹帘与花草阳台,我们最后聊起他家的“邻居”——蟒蛇虫类,爱拍鸟类的摄记听到鹩哥、凤头鹦鹉的叫声。
 
黑白屋用餐气氛有如在国外   
深藏在登布西路(Dempsey Road)幽林深处的“酒庄”,相信只要酒香,一点也不怕巷子深。它不面对大路,而是躲在偏僻的一隅。  酒吧合伙人之一的林强文(46岁)说,其他三名合伙人看法一致,故意挑选这样一点也不嘈杂,不炫耀,与世隔绝的安静角落,等待知音上门寻幽探秘,闲话家常.他们选择入驻登布西路,因为这里的餐饮选项多样化,从海鲜馆到西餐馆皆有。也因为地点隐秘,闹中取静,可说是都市人的秘密花园。不选罗里斯德园,一方面觉得那里餐饮选择不多,停车位也不够。“酒庄”旁边的停车场可停上二三十辆车,而且免费,林强文强调,停车方便对餐饮业的影响很关键。何况,当年英国士兵居住的三层红瓦顶黑白屋,已是迅速变迁中的都市难得一见的景观。林强文说:“社会发展得快,所有旧的东西都迅速消失,我们都喜欢黑白屋所带来的怀旧氛围与情调。”它也唤起林强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阿兵哥的美好记忆。当英国士兵撤走了后,换成新加坡的阿兵哥来此报到,做身体检查,办入伍手续。他因而非常熟悉这一带的环境。位于大牌6D的“酒庄”,为了赋予受保留黑白屋新魅力,装潢风格定为“新上海”主题,越南灯笼中式家具营造东方情调,客人在新演绎的中文歌曲中,可品尝200多种苏格兰威士忌、日本清酒与法国干邑。酒单精选小酒庄酒品,每月更新,如超越桌酒档次的法国薄若莱(Beaujolais)酒品。以后会售卖中国白酒与黄酒。葡萄酒杯点28元起. 酒吧户外20个座位,室内45个,顾客对象是相对成熟的喝酒人,喜欢远离闹区,听到彼此的声音,享受宁静的夜晚。
新加坡名屋黑白屋的前世今生,如何令人辗转徘徊?它如何重新焕发风采?它又具备怎样的建筑美学与生活情调?本地沿途观赏黑白屋的路线有哪几条?从本地商人购买黑白洋房的故事,一起来领略这类热带洋房的风情。 整修与扩建之后的黑白屋散发当代家居的风采本地现存最古老的一幢黑白屋将公开招租,消息传出后,黑白屋又进入人们的视线。
 
 规模最大餐饮消闲区   
 登布西路是本地黑白屋餐饮消闲场所中规模最大的。大牌6及7是这两三年冒出的新点,租户包括:Muthu's Flavors、西班牙唐吉诃德Don Quijote餐馆、CM-PB Contemporary Melting-pot & Bar等。去年中加入罗里斯德园9号的Nosh餐馆经理Rovin说,黑白屋所处的葱郁的环境和历史感的氛围是最大吸引点,尤其是精致餐饮户外休闲氛围很浪漫诱人,“都市人就是要远离钢骨水泥,跑来这里放松一下,好像出了国。”他说:“以黑白屋为餐馆,不外希望顾客有种进到某个人家家里吃个饭的感觉。”这家带国际色彩的西餐,取代了之前的印度餐馆。似近又远沿路赏黑白屋 .本地作家袁见过去十年来,驾车带了几十名国内外朋友去黑白屋寻幽探秘。真的,不把黑白屋当景点,是不可能的。每个进入黑白屋的人,都会发出赞叹.然后,很自然地,拿起手机或相机拍下这些老房子。这是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新加坡。逐年下来,袁见已很熟悉老练,手头握有好几条寻访欣赏黑白屋的路线图。这些路线彼此贴近,黑白屋非常集中。尽管有些路已走了无数回,奇怪的是,每一次还是有新发现。  跟随她的车子,从登布西路出发,拐入李利园(Ridley Park)的曲折路,很快地,我们进入葱郁清幽的世外桃源。一回,幽林丛中露出一点红瓦顶、小泳池,又一回,一幢黑白屋侧影映照。时而鸡蛋花树或棕榈芭蕉掩映黑白竹帘,时而只见铁门,车道如此悠长迂回,草坪如此宽阔,黑白屋显得那么遥远。 李利园集中至少十几幢黑白屋,以尽头那两幢最为壮观。当年这一带是供英国殖民地高级军官的住所,至今,租用居住的还以外国人居多。袁见就说了:“从英国殖民地到现在,都是白人在住。”附近的采士华道(Chatsworth Ave)与主教门(Bishopgate)也散落一些黑白屋。在开宝路的黑白屋,有的破败得屋主申请拆除,原地重建同款屋型,有的已换成现代化洋房,有的整修,并扩建新房。原来大门宽敞的黑白屋,加上铁门密码锁。良木园的20几幢黑白屋最有气派,殖民地时期为高级公务员(如法官)住所,高级公务员俱乐部也在此。  
 
黑白屋在时间与空间上极为奢侈,老房子有了岁月的沉淀,特别耐看,加上树林或园林环绕,面积动辄过万,在时空愈发紧缩的岛国,更是奇景。袁见说,当年建造黑白屋的主要不是建筑师,而是工程师。他们来到热带国家,学到了风水,懂得如何让屋子通风凉快,而他们心中的图像与愿景是以英国为蓝本,因此,走访黑白屋,深刻感受到英国。这些路线路名本身也洋溢浓厚的英国味。驾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但若有闲情逸致,为树林环抱的一些路线也可步行或跑步,呼吸新鲜空气。步行路线首选乌节路附近的史蒂芬路(Steven Road),狭窄一条,道路不长,又可看到十几幢房子。在路的尽头,落英满地的黑白平房外,忽闻屋内飘出钢琴声。黑白屋之上,又见另一幢黑白屋,远近互相辉映。市区之外,除了波斯陶路(Portsdown Road),亚力山大园附近的康华路(Cornwall Road)、坎特布里路(Canterbury Road)、柏莎路(Berkshire Road)、海特拉巴路(Hyderabad Road)都可看到黑白屋的身影。
 
殖民地黑白屋的建构来自英国人心中的家乡图像。来到热带岛国的士兵军官公务员,在他们的“远东天堂”度过“放逐了的人生”;这里闷热又潮湿,日子要过下去,房子再怎么模仿维多利亚的“都铎”,也还融入了印度与马来色彩。 殖民地落幕以后,黑白屋在时空上的格局显得稀贵,赋予餐饮消闲等新生命,让都市白领能躲入屋度过一段段“放逐了的时光”。在这一幢幢老房子里,慢慢细嚼白墙黑窗框配搭出长青调,玩味鸡蛋花棕榈芭蕉令户外回廊生色。热带的光影与雨水只隔一卷竹帘。曾经,时间悠长,空间宽阔,黑白屋可以慢慢老去,我们容忍得了它们所有的沧桑。
新加坡名屋黑白屋的前世今生,如何令人辗转徘徊?它如何重新焕发风采?它又具备怎样的建筑美学与生活情调?本地沿途观赏黑白屋的路线有哪几条?从本地商人购买黑白洋房的故事,一起来领略这类热带洋房的风情。 整修与扩建之后的黑白屋散发当代家居的风采本地现存最古老的一幢黑白屋将公开招租,消息传出后,黑白屋又进入人们的视线。 (责任编辑:诸丽南)

本文来源于新加坡意腾国际旗下:新加坡公寓网

本公司致力于新加坡教育、新加坡房产、新加坡投资移民、新加坡学生公寓、新加坡酒店、新加坡签证等推广及开拓。详细咨询请拨打中国客服咨询热线:400-7160816。新加坡详细咨询请拨打(+65)67379958

本网站还与国际知名酒店网agoda合作:酒店预订请点击https://www.agoda.com.cn/asia/singapore/singapore.html?cid=1445908

旗下网站:新加坡留学网www.eistudy.com 新加坡公寓网https://old.65house.com 新加坡移民网https://www.65pr.com 新加坡房产网https://house.heysg.com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在线QQ咨询